本能地想要起身过去看,但又不知道自己在不在知情范围内,结果摆出了一个类似扎马步的动作定在半空中,起身也不是,坐回去也不是,一时间相当尴尬。
但常浩南却没有这么多顾虑,直接把电脑调转了个方向,示意对方来看。
涡扇10等离子体验证机本来就算是606所联合240所共同研制的,如若不然,常浩南就算有空,也不可能选在怀柔科学城这种地方会面。
韩陈峰三步并做两步走上前去,发现是一条横坐标轴为角度,纵坐标轴为分贝值的雷达反射强度曲线。
或者准确来说,是一实一虚的两条。
只不过距离很近,
尤其是最中间60-120°所对应的那一部分,几乎完全重合在一起。
坐标轴下方的图例中标注着,虚线是计算值,而实线是测量值。
显然,二者之间的差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图片没有声音,却无声地昭示着常浩南刚才那番理论的正确性……
惊叹之余,韩陈峰也不无惋惜地心想道:
“可惜跟核能装置的要求相差太多,否则自己恐怕还真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聚变发电成为现实……”
可控核聚变,号称“离实用永远还有半个世纪”,足以见得其工程实现的难度之高。
有些时候,就连研究者自己都难免怀疑,是不是在为了一个无法实现的目标而奋斗。
而常浩南则仿佛看穿了他的内心所想,开口就毫无征兆地来了个转折:
“虽然用目前这套理论控制聚变还不现实,但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倒是有个直接用等离子体发电的构想,目前还缺个人来负责验证……”
如果……不只是导弹呢?
“用等离子体……”
面对常浩南说出的这个新颖名词,韩陈峰作为等离子体专业的研究人员,倒是没有像其余大多数人那样表现出茫然。
反而很快捕捉到了其中的本质:
“也就是磁流体发电技术……”
这句话并没有使用疑问语气,只不过是肯定一下自己的想法而已。
因此他也没等常浩南回答,几乎是马上继续道:
“国外的研究机构和大学已经建成过几座不同原理的磁流体发电设备,不过都只是验证性质的小功率产品,技术难度也不高,应该不需要您专门找个人来负责……”
由于难以生成性质合适且磁导率足够高的发电工质,冷战时期美苏建设的磁流体电站都是以磁流体-蒸汽/燃气联合发电为主,也就是利用和普通发电站一样的燃煤锅炉或是燃气轮机产生等离子体,再把这些等离子体导入强磁场进行发电。
说起来,思路倒是跟常浩南借助航空发动机生成等离子体再拿去增强隐身效果有几分异曲同工之妙。
但想也知道,通过这种方式生成的等离子体无论电子密度还是能量都显然不够,哪怕用于隐身,都只能覆盖飞机尾部的一些关键位置。
至于拿去发电……
效果当然跟搞笑差不多。
虽然整个设施在纸面上的功率可以达到数十甚至上百兆瓦,但实际全都是机械能拉满算出来的,真正属于磁流体的部分微乎其微。
而这些电站也都毫不意外地在研究结束或中断后转为了传统的工作方式……
所以,要想真正获得有实用价值的磁流体发电技术,关键反而不是发电的部分,而是前面如何获取足够有效的工质……
分析过程说起来有些复杂,但真正思考起来,不过是电光石火之间的事情。
再结合一些过去听过的传闻,他的脑海中迅速生成了一个能够完全闭环的想法。
韩陈峰猛地深吸一口气,接着抬起头,看向了旁边的窗户——
大约500米外,矗立着一堵绵延数公里长的灰色高墙,封锁了周围的绝大部分视线。
但内行人基本都清楚,高墙另一边,就是怀柔科学城最为核心的区域,也是jf10和jf14两座风洞所在的地方……
“所以……您是准备利用我们国家在爆轰驱动技术领域的优势,以爆轰驱动激波管作为磁流体发电机的能量源,把经过强激波压缩的被驱动段气体作为发电工质,替代传统磁流体发电装置中燃烧室内产生的高温燃气……”
虽然韩陈峰近些年来一直盯在冷门研究方向,导致手头能拿出来上称的成果不多,以至于连院士评选第一轮都过不去,但这绝不意味着他是个混子。
仅仅依靠常浩南的只言片语,以及给二人选定的见面位置,就在很短的时间内剖析出了那个正确的答案。
或者说,正确答案的一部分。
“看来老刘说的一点没错……240所的基础研究做的确实扎实。”
常浩南一边说一边点了点头,脸上也流露出赞许的表情。
实际上,刘永全之前并没有对240所和韩陈峰做出太多评价,只能算是例行说了几
耽美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