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信件是让我们转道去阻击秦军的。”
&esp;&esp;如果不是大王写的,其他国家的国君能有这个好心?
&esp;&esp;主将一想也是。
&esp;&esp;下令改道之前,主将还吐槽了一句:
&esp;&esp;“大王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想到要如何解决这件事?”
&esp;&esp;其实解决方法也不难,就是搞防伪手段而已。只要瞒过了玩家,基本就不会翻车。
&esp;&esp;比如秦国。
&esp;&esp;扶苏和父亲商议过后弄了一种特殊的颜料,以此颜料盖章后,看不出来端倪,但盖章处经过火烤会显现出来。
&esp;&esp;非常潦草的防伪方法,但是有效。
&esp;&esp;因为他们避开了所有玩家,玩家都不知道秦国在搞这种防伪手段。而后,扶苏又没经过玩家的手,自己开着玩家号来回几趟,告知了主将们这件事。
&esp;&esp;之后主将每次收到王令都会避开人,私下检查一番。没人对外宣扬,各国和所有玩家皆不清楚秦国搞了什么模式的防伪。
&esp;&esp;各国也想过要搞防伪。
&esp;&esp;可是不经过玩家,却要把这件事传达给主将们的话,就得找人送信去说明,或者直接派遣使者过去说。
&esp;&esp;这样速度就很慢了,哪里像扶苏,还可以利用玩家的赶路速度飞快搞定。而且送信容易被人截胡,遣人去说明又得防备使者半路被天外人劫持逼问。
&esp;&esp;各国真是招式用尽,不仅自己努力搞防伪,还疯狂打探别人家怎么防伪的。
&esp;&esp;这么互相拖后腿,能搞得起来才怪。
&esp;&esp;作为头一个伪造信件的罪魁祸首,秦国占尽先机。扶苏提前就和将领们通过气了,等其他国家反应过来要搞防伪的时候,已经慢了秦国何止一步?
&esp;&esp;从高仿信出现,到君主收到消息发现不对劲,思考对策,设置防伪标识,派人去告知将领,和各国玩家斗智斗勇。
&esp;&esp;这一整套流程下来,能折腾一个多月。
&esp;&esp;而事情的起因,只是扶苏复刻了一个亲笔信而已。
&esp;&esp;然后扶苏就收手了,免得露馅。
&esp;&esp;当今局势下,只要抛出一个引子,就多的是人会顺杆往上爬。之后打探别国标识、伪造其他亲笔信什么的,其实都不是扶苏干的。
&esp;&esp;扶苏感慨道:
&esp;&esp;“还是和聪明人斗有意思。”
&esp;&esp;众人总能第一时间反应过来,然后给出应对策略。无需他推波助澜,那群人自己就能把局势弄得更乱。
&esp;&esp;扶苏有一种玩弄聪明人的快乐。
&esp;&esp;始皇含笑看着得意的小狐狸在那里计划下一步要怎么挑动风云,眼里满是纵容,活像一个没有原则的熊家长。
&esp;&esp;文仲欲言又止,小声问李斯:
&esp;&esp;“王上不怕太子玩脱吗?”
&esp;&esp;李斯也小声回答:
&esp;&esp;“没事,玩脱了也有陛下为他兜底,出不了什么事的。”
&esp;&esp;现在各国都出现了能仿造字迹的人,不过有人仿得一般无二,有人仿得勉勉强强。扶苏之前的那一批信混在里头毫不起眼,大家已经不记得要去探究第一个吃螃蟹的是谁了。
&esp;&esp;不过让国君们更糟心的主要在于,哪怕旁人仿得很烂,也能骗到将军们。因为不少将军压根不擅长分辨字迹,只要别仿得太离谱,他们就敢认。
&esp;&esp;说到底还是认虎符,亲笔信没多大用。
&esp;&esp;以前众人接旨时也差不多是这样,看的不是笔迹,而是大印。毕竟君王也不会次次都亲自写诏书,很多时候都是臣子代笔。
&esp;&esp;结果现在大家连虎符都随便偷了,更别提大印了。哪怕有些君王随身揣着大印,旁人偷不到,也不妨碍他们照着仿章。
&esp;&esp;乱了,天下全乱了。
&esp;&esp;这么折腾完,各国全成了儿戏,以后谁还敬畏君权?
&esp;&esp;秦梓桑颇有一种“反正这又不是我的大秦,那我就把以前想玩但不敢玩的都拿出来尝试一遍”的心态。
&esp;&esp;李斯发誓,这个位面如果是他们生前那个大秦位面,太子殿下绝对不敢搞这些。
&esp;&esp;商鞅忧虑地提醒始皇别再纵容太子了:
耽美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