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sp;&esp;“什么是值得提倡的,什么是应该反对的,以此来规范天下人的行为。”
&esp;&esp;“只要他们不触碰到这个框架,就不要过多的去骚扰他们。”
&esp;&esp;“这才是老子清净无为的核心。”
&esp;&esp;众人再次颔首,这个道理并不新鲜,历朝历代对这方面也都有诠释和拓展。
&esp;&esp;陈景恪也没有过多赘述,他说这些也只是确定一个主基调,治心当采用道家的无为之法。
&esp;&esp;只要不违法,不违背公序良德,百姓想干啥就干啥,朝廷不要多管闲事。
&esp;&esp;可历朝历代能做到这一点的非常少。
&esp;&esp;更多时候是变着花样的折腾人,最终将国家折腾没了。
&esp;&esp;“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很大一个原因在于,他们分不清管人和管事的区别。”
&esp;&esp;“用管人的方式去做事,结果事事不成。”
&esp;&esp;“用管事的方法是去管人,结果百姓不堪其扰。”
&esp;&esp;“可以说,这是过于重治心而轻做事的必然结果。”
&esp;&esp;话题至此,终于进入了核心,为什么要重做事。
&esp;&esp;陈景恪注视着众人,说道:“为什么要重做事?”
&esp;&esp;“先贤已经说的很清楚,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esp;&esp;“根据人类生存需求理论可知,生存才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
&esp;&esp;“你不能指望一群活不下去的人,去遵守所谓的法律。”
&esp;&esp;“想让百姓遵守律法,必须要先让他们活下去。”
&esp;&esp;“身无分文的时候,一文钱都能看在眼里。”
&esp;&esp;“身上有一贯钱的时候,掉了一文也不会太心疼。”
&esp;&esp;“百姓能吃饱饭就不会造反,这是自古以来所有当政者都明白的道理。”
&esp;&esp;“再加上适当的约束,社会上的违法行为也必然会减少。”
&esp;&esp;“这就是唯物学里面,物质决定意识的具体表现。”
&esp;&esp;这个道理并不复杂,很容易就能听懂。
&esp;&esp;下面听课的众人豁然开朗,之前读唯物论积累的种种疑惑,都似乎有了答案。
&esp;&esp;对唯物学和大同思想,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esp;&esp;“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的当政者,却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
&esp;&esp;“或者意识到该怎么办,却不知道要如何去实现。”
&esp;&esp;“就好比都知道要抑制土地兼并,这样百姓才有地种才能有饭吃,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esp;&esp;“可具体要如何抑制兼并?并没有太好的办法。”
&esp;&esp;“靠每个县的那两三名官吏,怎么可能管得住这些?”
&esp;&esp;“况且最热衷于兼并土地的,恰恰就是这些官吏以及他们背后的家族。”
&esp;&esp;“最后百姓无立锥之地,为了生存只能铤而走险。”
&esp;&esp;“朝廷却还是将一切归结于人心坏了。”
&esp;&esp;“然后试图通过治心,来让百姓安分守己。”
&esp;&esp;“这岂不是缘木求鱼吗?”
&esp;&esp;“可以说,既可悲又可笑。”
&esp;&esp;众人被说的有些无地自容,因为他们也是同样的想法。
&esp;&esp;陈景恪并没有打击贬低谁的意思,他只是就事论事。
&esp;&esp;只有将这一切说清楚,才能让大家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
&esp;&esp;“做事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什么?为了增加社会上的财富总量。”
&esp;&esp;“更具体的说,为了生产出更多的粮食、衣服、药品、器具等等,来改善百姓的生活。”
&esp;&esp;“通过满足百姓的基本生存需求,来达到治心的目的。”
&esp;&esp;一席话说的众人犹如醍醐灌顶。
&esp;&esp;原来如此,治事是为了满足大家的基本生存需求,最终反馈到治心上去。
&esp;&esp;这和先贤的所提倡的思想并不冲突。
&esp;&esp;而是对先贤思想的拓展和具体
耽美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