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esp;阿扎萨不说话了,不过内心里依然认为陈景恪小题大做。
&esp;&esp;陈景恪也没有多劝,听不听在于你,被反噬的时候别后悔就行了。
&esp;&esp;除了每天教导朱樉,陈景恪依然将剩下的时间用来学习儒家文化,尝试着对其进行修改。
&esp;&esp;随着改良的深入,他发现自己的进度越来越慢。
&esp;&esp;究其原因,还是学问不够深。
&esp;&esp;但这事儿也没办法求助别人,只能自己一点一点的啃。
&esp;&esp;大明的变革依然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esp;&esp;朱标的执政思想很简单,大局方面以休养生息为主,但并不是什么都不做。
&esp;&esp;微观方面的变革,依然在激烈的进行。
&esp;&esp;深化革新可不是用嘴说说那么简单,要落到实处需要付出很大的行政成本。
&esp;&esp;朱标将自己的心腹派出,去各个地方巡察监督革新工作。
&esp;&esp;五年计划工作小组,也派出了二十余支工作队,深入基层指导计划的实施。
&esp;&esp;然后一个很奇怪的事情就发生了,大明竟然同时有六十多个中央特派组,在全国巡视。
&esp;&esp;这还不算锦衣卫的密探组织。
&esp;&esp;可以说亘古少有。
&esp;&esp;但这些巡查组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朱元璋时期的各种变革,快速的落实到了基层。
&esp;&esp;比如苛捐杂税,很多地方依然在变相的征收,只是没有以前那么猖獗了而已。
&esp;&esp;这次也来了个彻底的肃清。
&esp;&esp;无数百姓到这会儿才知道,原来国家竟然出台了这么多惠民政策。
&esp;&esp;皇帝果然圣明啊。
&esp;&esp;都是当官的不好,皇帝制定的好政策,竟然敢藏着不实施。
&esp;&esp;随着革新的深入,老朱一家子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那是节节升高。
&esp;&esp;这会儿就算朱标真出什么害民政策,百姓也只会认为是当官的瞒着皇帝干的。
&esp;&esp;压根就不会怀疑是皇帝的问题。
&esp;&esp;老朱虽然退休,但也时刻在关注着外界的信息。
&esp;&esp;得知这种情况,自然是非常开心。
&esp;&esp;对陈景恪的变革,也就更加的信任……
&esp;&esp;五年工作计划的推进,就非常缓慢了。
&esp;&esp;这其实在意料之中,这不只是官员能力的问题,人手不足也很关键。
&esp;&esp;一个县衙才四个入品的官,其余都是吏。
&esp;&esp;这四个人还各管一摊,哪有多余的精力去搞什么工作计划?
&esp;&esp;交给下面的吏?
&esp;&esp;别扯淡了,吏基本都是本地地头蛇。
&esp;&esp;将这么重要的工作交给他们,那就是帮助他们揽权。
&esp;&esp;所以只能慢慢的来。
&esp;&esp;不过对此大家早就有了心理准备,并不着急。
&esp;&esp;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被大家默认为试运营和教学。
&esp;&esp;但这种靠官员自发摸索的形式,实在太过低效。
&esp;&esp;经过几个月的思考之后,陈景恪正式拿出了他的特区计划。
&esp;&esp;“特区就是以前常说的试点,不同的是,以前的试点都是临时的,特区是常设的试点。”
&esp;&esp;“特区归中枢直接管辖,各种改良变革,都可以优先在这里试运营。”
&esp;&esp;朱标疑惑的道:“试点随时增设和撤销更加方便,设特区岂不是多此一举?”
&esp;&esp;陈景恪说道:“陛下,很多政策需要时间才能看出优缺点,这一点是临时设置的试点所无法做到的。”
&esp;&esp;“人力有时而穷,再聪明的人,肚子里的良策都有用完的一天。”
&esp;&esp;“而且,人都会受限于时代,很难看的太过于长远。”
&esp;&esp;众人都用异样的目光看向他,你说这话之前,要不要先照照镜子?
&esp;&esp;陈景恪挠了挠头,决定换个说辞:“咱们不能一直寄希望于天才的出现。”
&esp;&esp;“如
耽美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