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职责,在他身旁用“式盘”占卜时日。威斗和“式盘”可以结合起来用,就像传说中的“司南”,也是在方位盘上放置一个金属的勺子。皇帝坐在席子上威斗斗勺的位置,随着时辰推移,他把威斗的斗柄指向一个新的方位,以与天空中北斗斗柄的方位相一致,这意味着从这个方向来的汉军将会被自动消灭。他已经不再进食,大概也没有人送来饭菜,他很疲倦了,但仍然不会投降,他坚定地告诉身边的人:
&esp;&esp;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如予何! 19
&esp;&esp;“天生德于予”, 这本是孔子周游列国,在宋国被桓魋围困,险些被杀时告诫弟子的话。王莽自诩圣王,像孔子一样拥有天命,所以也绝不会被杀,眼前的困难也一定会过去。
&esp;&esp;十月初三,天刚亮,身边剩下的大臣把皇帝连扶带架,从宣室殿前殿出发,向西出白虎门。王舜的儿子、和新公王揖在门外备好了车马,大驾向沧池的渐台奔去。渐台是二十多丈的高台,上有建筑,从岸边过去只有一条路。当年王莽获得汉朝传国玉玺,得意非凡,就在这座渐台上摆酒庆贺。现在,他怀抱符命、威斗,颤巍巍登上了渐台,只希望池水能够阻挡敌军。
&esp;&esp;他毕竟也六十八岁了。
&esp;&esp;他坐在台上的亭阁里休息,环顾四周,几乎每个人都疲惫不堪。他看见追随者正陆陆续续汇集到这里,估算了一下,还有千余人。他可能会想起当年汉室禅让的时候,可没有这么多人追随汉帝,可见,自己确实有天命,人心并不思汉。
&esp;&esp;他也会看看,那些在新朝享受了高官厚禄的人有谁在。他没有看见最宠信的崔发,崔发不可能投降,一定像张邯那样殉难了吧;他看见的,王氏子弟有大司马王邑和他的儿子、侍中王睦,还有王巡、王揖;重臣里,有一直跟随自己的 恽,有国师苗 ,有太傅唐尊,当年“十一公”里的王盛也在,他虽然只是卖饼出身,但真的是忠于自己啊!
&esp;&esp;王莽应该没有看见,王睦本来已经换好衣服准备逃跑,被父亲王邑喝令回来。现在,父子二人、王巡、 恽在渐台下面带领残兵拿好弓箭,安排位置,准备死战;其他重臣则在台上陪着王莽。
&esp;&esp;整整一个白天,王莽终于可以不受打扰,也不必奔逃。他注视着渐台之下的战斗,时不时听见有人呼喊:
&esp;&esp;反虏王莽安在?
&esp;&esp;但他并不觉得恐惧,因为他是“圣王”,圣王是无惧的。他只是不明白,自当安汉公至今二十多年,尊儒改制、顺天应变,一贯勤勉政务、赏罚分明、不徇私情,而且手握符命;但为什么登基之前就很顺利,登基之后越来越难,以致不可收拾呢?
&esp;&esp;12圣王不降
&esp;&esp;已是暮秋,沧池畔树木萧瑟,寒潭凄清。若是鸟瞰,会觉得人宛如在天海之间,特别渺小,不知是否有人会想起汉武帝多年以前的那首《秋风辞》,虽然不是写于这里,但苍凉感是相似的:
&esp;&esp;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esp;&esp;兰有秀兮菊有芳,携佳人兮不能忘。
&esp;&esp;泛楼舡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esp;&esp;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esp;&esp;从渐台上远眺,风景犹在,物是人非,王莽确实老了。
&esp;&esp;对汉军来说,只要能活着冲进去,斩首夺旗,立下大功,这辈子就能荣华富贵,甚至历史留名,因此无不拼命奋战。从岸边通向渐台的路只有一条,想必也很窄,汉军拥挤在一起,据说围了几百重之多。只有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才有机会顶上去且战且进。推测来说,这些人名为汉军,实际上不仅有军人,还有城中的市民、商贾、无赖,城外的贩夫、农人,等等。
&esp;&esp;渐台上下,新朝逃亡的官员、侍从加上仅存的士兵,大概还有千余人,继续在组织防御。汉军不断被台上射来的弓矢射杀。战斗依然异常激烈,直到下午,汉军终于觉得弓矢明显减少。台上逐渐弹尽粮绝,汉军逐渐冲到渐台之下,与王莽军短兵相接,把守军几乎全部杀死。
&esp;&esp;到了下午,这天的下哺时分,王莽看见汉军层层登台,攻了上来。
&esp;&esp;台上已经没有几个武将卫兵了,多数是躲避的文臣,他们还都佩戴着印绶,衣着华丽,却乱作一团,犹如待宰的羔羊。汉军毫无怜悯,挥刃向前,杀人之后还将印绶取下戴在身上。渐台上的建筑物里也有人在躲避,汉军冲入其中,不分青红皂白一概斩杀,一时血光四溅,一些尸体也从渐台掉进池水中。
&esp;&esp;屠杀期间,一名叫作公宾就的校尉忽然敏锐地发现,有一个士兵身
耽美小说